7月的巴渝大地配资之家门户网站,热浪汹涌。
近日,在重庆观音桥核心商圈的巨型屏幕下,一场别样的“降温”悄然上演:
梵净山的云海翻腾、黄果树的飞瀑激流、乌蒙草原的碧浪起伏,如一股清泉流淌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间。
光影交织间,身着民族盛装的“村T”模特也在其中,以重庆商圈地标为“天然T台”款款而行……
一场“23℃贵州风”的避暑文旅快闪,为城市注入了一股视觉凉风。
近年来,凭借着夏季清凉气候的优势,贵州成为重庆市民避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。7月17日至21日,重庆日报记者跟随“清爽有度·多彩贵州”2025西南主流媒体采风团深入黔中腹地,探寻贵州避暑文旅发展的创新脉动。
▲贵州黄果树×B.Duck小黄鸭漂流乐园里,游客正在戏水。记者 栗园园 摄
点燃夜经济 青云市集“出圈”当白天的暑气渐渐褪去,贵阳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富活力与魅力的时刻。
17日晚,采访团首站来到贵阳夜经济代表性场所——青云市集时,整个街市的霓虹灯绚丽夺目,往来游客络绎不绝,仿若一座“西南不夜城”。
这片由老厂区、老仓库华丽蜕变而来的城市新空间,已然成为贵阳夜间消费的超级引擎和活力象征,也是贵阳城市更新的典范。
采访团来到青云市集,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独特的设计美学:斑驳的工业遗存与现代时尚元素在这里碰撞交融,高挑的空间、复古的红砖墙、创意十足的灯光装置,营造出一种既怀旧又新潮的沉浸式氛围。
青云市集项目总监张凤兰介绍,青云市集是青云路步行街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里此前是一片老旧街区,也是贵州夜晚美食消费的集中区,但整体环境杂乱。
2020年9月该片区启动升级改造,焕新后的青云市集于2022年1月正式开街。项目占地60余亩,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,经营业态主要涉及餐饮、娱乐、生活服务与文创零售。
▲夜幕下的青云市集。 记者 栗园园 摄
面对商业街区普遍面临的业态重复等问题,青云市集自运营以来,严把招商关,避免业态的低端重复。
“比如说,我们要求入驻商家每年都要对店面‘改头换面’,让游客每年到青云市集都能有新鲜感,常来常新。”张凤兰说,此外,在业态管理方面,以餐饮为例,要求每种餐饮品类,整个街区只开设一家;文创店则杜绝同质化的小商品批发门店,重点支持、鼓励原创性、个性化文创商家入驻,避免同质化的同时,助力做强本土文创品牌。
张凤兰坦言,这样近乎于“苛刻”的招商运营模式,在刚开始推行时,很多商家不理解,甚至带有抵触情绪。
“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坚持是对的。青云市集自开业以来,总销售额达到16.57亿元,总客流4762万人次,还吸引了星巴克等知名餐饮品牌入驻,招商吸引力越来越强。”张凤兰说,青云市集的打造也受到游客的欢迎,应他们要求,市集的运营时间已从深夜1点拉长至3点。
记者了解到,如今以青云市集为代表的夜经济地标,对贵阳文旅产业的拉动已远超单纯的吃喝玩乐层面。
贵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,夜间消费时长和频次的增加,显著拉动了餐饮、零售、文化娱乐、旅游住宿、交通出行等相关产业的增长。
据第一财经·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,2023年,贵阳市在全国337个城市中夜生活指数排名33名,同步晋级全国夜间经济繁荣度100强第16位,夜间经济全国影响力不断提升。
IP赋能 传统景区“清凉”破局夏季旅游,水上项目必不可少。
贵州水资源丰富,近年来,该省“高过河漂流”“通天河漂流”等项目因河道惊险刺激而走红网络。
为进一步做大漂流业态,近日,安顺市推出了全国首个以国际IP跨界合作的水上主题乐园“黄果树×B.Duck小黄鸭多彩漂流乐园”。
7月18日,走进这个紧邻黄果树景区的乐园,漂流艇、安全帽、救生衣等随处可见憨态可掬的B.Duck小黄鸭元素,从漂流艇的造型到岸边的装饰,都充满了童趣与时尚感,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。
黄果树景区负责人表示,面对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市场,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竞争力正在逐渐下降,如何丰富文旅产品线,成为景区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
黄果树景区作为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,一直以来都以雄奇壮丽的瀑布景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。然而,近年来,“清凉资源丰富但产品迭代不足”正逐渐成为黄果树景区破局的关键痛点,因此夜游黄果树、B.Duck小黄鸭多彩漂流乐园等产品则应运而生。
“我们希望借助黄果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打造一个集清凉体验、娱乐互动于一体的夏季旅游新亮点。” 黄果树×B.Duck小黄鸭多彩漂流乐园现场负责人田蕾表示,年轻游客对“网红打卡”和“情感共鸣”需求强烈,而B.Duck小黄鸭这一国民级IP在亚洲拥有超5000万粉丝,其“快乐、冒险”的调性与漂流场景高度契合。
据介绍,此次双方合作并非简单的形象植入,而是致力于构建“自然景观+潮流IP +互动体验”的三维融合体系。用深受大众喜爱的IP形象与漂流项目结合,既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游玩体验,又能吸引更多家庭和年轻群体,进一步丰富黄果树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。
数据显示,自今年6月15日试营业以来,黄果树×B.Duck小黄鸭多彩漂流乐园的热度逐渐攀升,特别是进入暑期后,往来游客更是络绎不绝。
“我们现在的游客增长非常迅速,每天接待游客已经突破500人,特别受到亲子家庭的欢迎。”田蕾表示,未来将引入4人船和2人船,日接待游客将超过3000人。
IP赋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景区吸引力的提升上,更在于推动文旅产业从“门票经济”向“产业经济”的转型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除核心漂流外,乐园里还开设了售卖特色纪念品的IP周边商店,通过把小黄鸭IP形象与贵州少数民族图腾融合,开发出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手办、布袋等周边产品,既避免外来IP“水土不服”,又形成独特的文化记忆点。
“IP的赋能,还直接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。” 田蕾表示,目前景区共有员工92人,未来将扩招至200人,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居民。
创新玩法 地下溶洞开启“地心探险”采访的最后一站,来到遵义绥阳十二背后旅游区的双河洞。
作为入选“世界自然遗产预备清单”的成员,双河洞拥有437.1公里的探测长度,其中115个洞口、3层8条主洞、200余条支洞、5条地下河,庞大的地下溶洞群构成名副其实的“地下迷宫”。
▲遵义十二背后景区双河洞的悬崖咖啡。 受访者供图
走进双河洞,首先被震撼的是亿万年来地质演化的磅礴力量。沿着地下河谷栈道前行,钟乳石在灯光下折射出晶莹光泽,地下暗河的水流声如远古回响。
在晶花洞片区,还隐藏着洁白如雪的天青石晶花,这些由矿物质历经亿万年沉淀形成的“地下冰雕”,在灯光下泛着梦幻光泽。
“从1984年开始,23 次国际联合科考不仅丈量了洞穴长度,更在这里发现了47具大熊猫化石及中华鬣羚、苏门答腊犀等远古生命遗迹。”十二背后旅游区负责人介绍,这些化石为研究古生态环境提供了“活档案”。
但是,溶洞作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在国内并不鲜见,仅凭规模庞大难以脱颖而出。近年来,双河洞不断创新溶洞玩法,将地质奇观与文化、休闲、探险碰撞,开拓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,比如——
结合音乐,在双河洞地下200米的天然洞厅内,地心音乐节、古风音乐会、洞穴电音派对接连上演。
结合探险,在银河洞打造“地心酷玩”项目,体验飞拉达攀岩、绳降、蹦极;在百米悬崖栈道打造玻璃观景台,推出“悬崖咖啡馆”项目,用手捧咖啡俯瞰峡谷云海的惊险与文艺,成为“网红”地标。
十二背后旅游区运营负责人介绍,依托洞穴资源,景区已打造出多元“地下生活场景”,包括溶洞图书馆、洞穴KTV、火锅宴等,为游客带来别样的“地心”体验。
通过玩法创新,今年十二背后游客接待量突破45万人次,营收达4200万元,同比增长23%,四川、重庆、云南等西南省份成为主要客源地。五一期间,以《“洞”听天籁,“漫”游地心》国漫主题音乐周为引擎,单日最高接待1.8万人次配资之家门户网站,连续4天获央视重点栏目报道。
佳成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